专访曾辉:创意设计需物尽其用 也要物尽其美

 

近年来,随着中国设计力量对于国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以东方生活美学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开始逐渐深入到跨领域、跨业态的创意设计产品中去。在创意设计过程中,究竟该如何处理东方传统文化精髓与西方工业文明之间的平衡关系;在产品推介过程中,如何有效吸引社会资本的关注,促进创意设计作品市场化转化;在现实生活中,创意设计怎样引领时下消费品味与生活方式?为配合文化部、财政部主办的“2015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培训计划”工作进程,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在承办方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就此专访了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副主任,北京歌华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主任曾辉。

1

曾辉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趋势:东方设计理念普适于全球市场消费需求

 

曾辉告诉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开始参与到国际设计的投标项目中,并获得了一系列成功,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和他的国际团队一同完成加拿大梦露大厦的设计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与此同时,国际上一些知名的设计公司如意大利乔凡诺尼公司也开始积极聘用华人设计师,并且让他们参与到一些国际性的设计项目中去。可以说,随着中国设计消费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中国设计力量对于国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以东方的生活文化和美学品味为理念,以新亚洲生活方式为概念的价值导向正逐渐成为国际上认可的设计标杆。东方生活文化的真正价值在于‘敬天、爱人、惜物’,其实这也是世界人类生活的共同导向”,曾辉谈到很多西方设计师以东方美学为标准来设计产品,比如丹麦的家具设计大师汉斯·瓦格纳(Hans J.Wegner,1914-2007)设计的“The Chair”系列,就是受典型的明式家具影响,同样乔布斯主导的苹果系列产品也是深受东方传统文化中简约纯净的“侘寂美学”的影响。“东方文化自古以来所倡导的这种更好利用自然之物价值的生活美学,符合人类发展需要,同样也适用于欧美的市场消费要求。因此西方设计也在学习东方的生活哲学。我们就是要形成东方文化价值观,并将其转化到现代生活方式中去。”曾辉这样谈到。

但曾辉认为,当前我国很多年轻设计师基本还停留在延续纯西方设计的层面上,没有很好的融入体现东方生活美学,这在商业设计领域表现尤甚。曾辉表示,如果设计师自身不注意通过改造东方的传统文化去呈现作品本身最鲜活的东西,那么这将直接影响其作品的生活价值能否真正显现。“单纯模仿西方,缺乏自身文化的设计主张是不行的;依靠模仿古人进行现代复制,简单复古产品也是不符合当代和未来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的。”曾辉强调,当代设计师既要有匠人精神的坚守,又要有设计师的灵活与创新,并以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和现代设计师柳宗理父子为例,讲述传统手作与现代创意的相应相生,柳宗悦让人们重新发现民艺手作之美,而柳宗理则将传统手作进行现代转化,创意出具有手作之美的现代生活设计作品。

 

市场:资本天生逐利 创意设计需“尽用、尽美”方能引领生活消费

 

当问及时下哪些创意产品更受资本市场青睐时,曾辉说道,如何让产品得到更多的消费者的喜欢才是吸引投资的关键,“资本天生是逐利的,如果一个产品有很多人喜欢,这就意味着它有很大的消费市场,那么,资本就愿意投资”。一般情况下,大众的消费观念是“物尽其用”,而当物质条件丰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物尽其美”,甚至于情感,以及其他社会附属的价值需求就成为人们新的关注点。“设计的本性应该是为生活服务,我们的设计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功能、审美、情感,以及生活格调等问题,好设计让物尽其用、物尽其美,从而让‘好设计’成为‘好生活’”。

曾辉结合近年来国内设计服务业出现的问题提到,目前设计领域过多倾向于用技术方式解决问题,通过对物的过度诉求来满足其自身的欲望。“对物的过于依赖,已经造成资源与能源过度利用中的浪费。现代设计和服务设计的核心目标在于解决人和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创新建立良性运作的社会秩序关系”,曾辉再三提醒,现代设计师要学会将 “敬天、爱人、惜物”的东方文化底蕴揉入现代设计中去,推动现代中国创意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投资:众筹引领生活消费潮流 或将改版未来设计行业投资模式

 

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当前互联网众筹远远超出普通金融存贷生息循环的单一模式,已将把触角伸向社会及经济的方方面面,并开始为科技、工业化、文化甚至传统的诸多领域提供了无穷的可能和创意。

自去年以来,众筹创意、众筹消费就已成为创意设计领域一道特色风景。“众筹,从本质上讲,筹的不仅是钱,而是一种消费导向,是人的生活需求。如果一个好的创意设计没有消费需求,那么它就没有采购订单,也就不可能会吸引投资方”。曾辉认为,通过众筹方式,好的设计概念能够通过预购订单的期权模式,吸引资本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实现创意设计从“轻资产”到“重资产”的转变,最终创意设计产品的量产与市场化也就顺理成章,“未来的设计方式与消费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将通过众筹来解决。借助‘互联网+商业体系’的这种路径,通过市场分析、判断、预估,来建立一种设计预售的模式,让创意设计版权’变现’,真正实现好设计向好生活的市场转化”。曾辉认为,众筹通过设计版权和预售订单可以实现资本预期,从而能够规避盲目投资,或将改变未来设计行业的投资模式。

2

北京国际设计周

 

转化:“好设计”不一定“善营销” 设计经纪人紧缺不利生产要素市场化流通

 

就近期“2015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项目推进而言,曾辉坦言,当前设计行业普遍存在问题在于“我们很多好的设计师并不是好的设计营销师,或是设计经纪人。政府的扶持政策只是为了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意设计生长的市场和文化环境,最终还是要实现以市场为主导的设计产业化运营机制”。仅靠政府扶持虽有帮助但局限仍存,怎样更好的发挥设计产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设计,形成设计消费习惯仍需思考。

“我们需要通过围绕好设计与好生活来全面打造一个版权确权、营销传播、销售交易的设计产业一体化路径,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推广营销相合,充分发挥线上微博、微信、网络新媒体、线下会展、发布、推介等多种方式,随时随地推广好用易用的创意设计”。曾辉强调,要想真正实现这个交易路径,并非单靠某几个人、几个企业就能够完成,还需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包括设计版权、设计经纪、设计金融等设计市场服务要素。“当前,中国急需培养一批真正懂设计的经纪人,包括相关的法律、金融、传播、营销等专业人才进入到设计产业的领域中来,来帮助设计师实现市场化、国际化推广营销,让创意设计卖出去”。曾辉提到,目前正在筹备建立的“设计商学院”,就是试图通过培养一批懂设计的职业经纪人,来加快设计师产品的市场转化与应用。

采访期间,针对“2015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入库人才作品,曾辉特意向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强调,将会利用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平台,围绕设计产品、设计人才、设计服务等项目内容,通过设计版权认证、设计项目推介、设计资源交流等公共服务体系,帮助一部分真正具有市场转化价值的设计产品进行推广,有针对性的在北京国际设计周官网、官方微信微博上进行推介,通过设计贸易交易会等展示交易平台上进行优秀设计作品推介交易,有效地促进创意人才设计产品和项目的市场转化。(中国经济网 记者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