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设计出了独一无二的”地铁宋”体
▲
这本香港地铁的指标规范后面盖著 1982 年3月的日期,距离今天已经有 33 年左右。
△
香港地铁指标规范手册
● 1982 ●
柯炽坚
1982版《香港地铁指示规范手册》设计者;
著名中文字体设计师及顾问,
曾于国际字体公司Monotype及台湾的华康工作,
2002年创立域思玛字体设计公司。
字体设计的变化通常可精细到0.1MM之间的距离与美感。
▲ 地铁宋设计者柯炽坚先生
字体是一块敲门砖,开启了他往后三十年的字体设计生涯。
地铁宋字样张,下方欧文字型为 Helvetica,这种古典加现代的独特组合方式需很高的专业度才能把控好
▲ 上排:地铁宋;下排:龙明
地铁宋的特色:勾、挑笔末端尖又细
如果你有机会到香港坐一次地铁,还是可以看到许多柯炽坚的作品:「地铁宋」。
地铁宋的特点,「勾」收得又尖又细,到了尾端甚至变成一条线,不似传统的明体风格。
柯炽坚说:”这版地铁宋其实是80年代的明体风格。”
现在翻开台湾在那个时期的美工科教本,长得的确有这样的气质,好像是用尺与圆规画出来的,比较没有书法的笔触。
▲ 港铁这种中英文的组合,早在1979年起便闻名于世界,从此扩展了明体的应用边界。
两岸三地最早营运的地铁是北京地铁,在1985 年港岛线才开通,刚出社会没几年的柯炽坚从广告公司离开,找到了在港铁公司建筑部门底下设计小组的工作。他与其他四、五位同事一起规划一项看起来相当不重要的东西:指标系统。
柯炽坚除了要与同事们一同研究指标的规格、版型与各种标志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设计站牌的字体。
▲ 香港地铁目前仍保留许多柯炽坚当年设计的地铁宋
这份工作还是很有趣:时常跟著建筑部门与设计小组的同事,在站与站之间穿梭、了解每个站体本身建筑上的特质,并进行测量。有了空间上的数值,才能够依照实际需要规划指标。港铁公司的工作充实,但是并不操劳。每天九点上班,下午四点就下班了。柯炽坚还能利用下班时间去学国画,或许对他往后三十年的字体设计生涯有很大的影响。
▲ 柯炽坚先生设计、修改的字牌。
指标规范手册:手工年代,丝毫不马虎的细节
这份手册是 1982 年制成的,那还是一个手工制版的年代。在 1980 年代,电脑还不普及,Truetype 与 Opentype 都还不知道在哪裡的时候,设计师只好手动调整每个中文字与每个英文字母的间距。像下面这张充满数字的表格,其实规定了字母之间,以及标点符号的合宜距离单位。
▲ 上图表格规范了字母之间的距离单位,下图右方为单位量尺。
仔细检阅这份规范手册,设计团队规划了好几种指标,以编号分类。当时,他们非常重视比例、空间分割与适当间距。这不只是让资讯更好吸收而已。
▲手册中所规范的指标个元素的比例关系。数值为相对的单位值。
应该要怎麽做才算合理的指标设计?柯炽坚的概念非常简单:空间与层级关系是最重要的。所谓适当的空间,在中文来说,或许还没有一个可靠的公式可以参考,很多时候是设计师的专业判断。例如这裡的九龙塘站名,文字间距大约是一个字 1/10 的宽度。但是,因为每个中文字形状差异的关系,会有错觉,因此这个简单的规则不一定这麽精确可靠。其实,现在柯炽坚看起来,「九」字其实离「龙」字有点远了。
▲ 文字间距的拿捏:「九龙湾」为范例
补充资料:明体和宋体的区别
明体与宋体是100%相同的字体风格,只是称呼习惯上的分别。
明体的称呼来自日本对这一类横细直粗、造形方正的「明朝体」称呼。「明体」的风格来自明代「匠体字」,刻字匠们为加强制作效率,所以将横直笔划统一粗细,方便刻製。这无论在造形风格指事、还是历史指事也更适合。
在中国,则自清代民间便早有约定俗成称呼这种横细直粗风格为「老宋」,直至六十年代大量造字,制作出宋一、宋二体标准字,便正式定名这风格为「宋体」,指事这字体的最远来源:宋。
可是,这称呼在逻辑概念上有谬误。
宋代的雕板书体,无论制作方式、风格跟性质也与「宋体」迴异,要称呼「明体」为「宋体」无疑是忽略了由宋雕板至明代「匠体」一段变化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