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清一路北上赴京以后,打听着找到了《十月》的编辑部里。
潘海清年纪大,办事也圆滑,一开始并不说目的,只是给《十月》的编辑们奉上自家酒厂的产品。
一看是茅台酒,《十月》的同志都不好意思收下。
这年头大家就是这么淳朴,前些年,有个新加坡作家的作品想在国内出版,编辑们为此出力不少,他给出版社寄了一笔外汇答谢,这钱都被悉数退回。
潘海清眼见茅台酒送不出去,也很伶俐,便拿出杯子给编辑们倒上,非要叫他们尝尝。
见此情形,编辑们也没了办法,只好品尝了下平时喝不到的茅台酒。
这年头,女同志们相当豪爽,喝点白酒自然不在话下。
见编辑们都喝过,潘海清这才不大好意思的透露出自己赴京的原因
——想请《十月》的编辑们为他们“茅台”平反昭雪。
《十月》的编辑们听了也是哭笑不得。
没想到这第一次喝茅台,居然是沾了江弦的光。
“同志,我们很想帮你。”张守仁说,“可是文学作品不是报道,更不是批评表扬专栏,会发生这种事情也是我们没想到的,你来找我们,我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我知道、我知道,我们茅台酒厂也不是来责怪《十月》杂志的,我们是来解决问题的。”
潘海清客客气气的说:“我来的路上,也想了一个办法,能不能把《花环》里面这一段改一改?我也认真读了这篇,写的非常精彩,不过这一句话好像与前后无关紧要,删了也不影响的精彩程度。”
“这恐怕不行。”张守仁很坚决的说,“文章是作者写的,我们哪能因为这种事就随便给他删改。